(一)功能相关
- 健康监测功能
- 心率监测:检测手表是否能够准确测量心率,包括静息心率、运动心率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率数值。
- 睡眠监测:查看是否具备睡眠监测功能,如能记录睡眠时长、睡眠阶段(浅睡、深睡、快速眼动期等)。
- 运动追踪:包括对步数、运动距离、运动消耗卡路里等数据的记录,以及对多种运动模式(如跑步、游泳、骑行等)的识别和数据采集。
- 压力监测:是否可以通过心率变异性等指标来评估佩戴者的压力水平。
- 血氧监测:检测其是否有能力测量血液中的血氧饱和度。
- 通讯功能
- 蓝牙连接:检查是否支持蓝牙功能,用于与手机等设备配对连接,实现数据传输、通知接收等。
- 蜂窝网络连接(可选):部分智能手表支持插入 SIM 卡或 eSIM 功能,以实现独立于手机的通话、短信和网络功能,需要检测其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通信质量。
- 通知提醒:验证是否能接收并显示来自手机的各种通知,如短信、电话、社交媒体消息等。
- 智能交互功能
- 语音交互:测试语音助手功能,包括语音唤醒、语音指令识别(如查询天气、设置闹钟等)和语音反馈的准确性。
- 触控操作:检查屏幕触控的灵敏度、准确性,如滑动、点击、长按等操作是否能够正常响应。
- 手势操作(可选):部分手表支持手势控制,如抬手亮屏、翻转手腕静音等,需要检测这些手势功能的识别率和稳定性。
(二)硬件相关
- 外观部件
- 表壳:检测表壳的材质(如金属、塑料、陶瓷等),外观是否有划痕、瑕疵,尺寸是否符合产品规格。
- 表带:检查表带的材质、长度是否合适,是否容易拆卸和更换,以及表带的连接部分是否牢固。
- 屏幕:测量屏幕尺寸、分辨率,检查屏幕显示效果,如色彩还原度、对比度、亮度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存在坏点、亮点等问题。
- 内部组件
- 芯片:了解手表所采用的芯片型号,检测芯片性能,包括处理速度、功耗等方面,这可能需要专业的性能测试工具。
- 传感器:检查各类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等)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通过与标准传感器进行对比测试或者使用专业的校准设备来检测。
- 电池:测试电池容量是否与标称值相符,续航时间是否满足产品宣称的使用场景(如待机时长、连续使用时长等),同时还要检测电池的充电性能,如充电速度、充电安全性。
(三)软件相关
- 操作系统
- 检查智能手表所搭载的操作系统版本,操作系统是否稳定,是否容易出现卡顿、死机等情况。
- 应用兼容性:测试手表操作系统对第三方应用(如运动健康类应用、工具类应用等)的支持情况,包括应用的安装、运行、更新是否正常。
- 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
- 界面布局:查看手表的主屏幕、应用界面等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方便用户操作和查看信息。
- 个性化设置:检测是否支持表盘更换、功能布局调整等个性化设置,以及这些设置的丰富程度和易用性。
标准
(一)国家标准
目前我国针对智能手表的国家标准主要涉及电子设备的通用安全要求和电磁兼容性等方面。例如,GB 4943.1 - 201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规定了智能手表在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保用户在正常使用和合理可预见的误用情况下的安全;GB/T 9254 - 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规范了智能手表在电磁辐射方面的要求,防止对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二)行业标准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如涉及智能手表通信功能的标准,对蓝牙、蜂窝网络等通信技术的性能、兼容性等进行规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制定的智能硬件相关标准,包括对智能手表硬件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对芯片性能、传感器精度、电池寿命等的测试标准。
(三)企业标准
各智能手表生产企业会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和市场定位制定企业标准。这些标准通常会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某些特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标准可能更侧重于与苹果生态系统的无缝衔接,华为的标准可能强调自主研发的芯片性能和健康监测功能的准确性等。企业标准也会涵盖产品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方法
(一)功能检测
- 健康监测功能检测
- 心率监测:使用专业的心率监测设备(如心率带)与智能手表同时测量心率,对比两者数据,在不同运动强度(如静息、快走、跑步)下进行多次测试,计算误差率。误差率计算公式为:误差率手表测量值标准设备测量值标准设备测量值,一般要求误差率在一定范围内(如 ±5%)。
- 睡眠监测:通过与专业的睡眠监测设备(如多导睡眠监测仪)对比,或者让测试者自我记录睡眠情况(如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夜间醒来次数等),然后与手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 运动追踪:在标准的运动场地(如田径场)进行运动测试,使用高精度的运动测量仪器(如专业的跑步功率计)来验证步数、运动距离、卡路里消耗等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运动模式识别,可以模拟不同的运动场景,观察手表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并切换运动模式。
- 压力监测:通过专业的心理生理测试设备(如生物反馈仪)来获取压力指标的标准值,与手表测量的压力数据进行对比。
- 血氧监测:使用医用血氧仪与智能手表同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在不同环境(如正常环境、低氧环境)下进行多次测量,计算两者数据的偏差,一般要求偏差在合理范围内(如 ±3%)。
- 通讯功能检测
- 蓝牙连接:使用蓝牙测试设备,模拟各种干扰环境(如电磁干扰、多设备同时连接干扰),检测智能手表与手机之间蓝牙连接的稳定性,如连接是否容易中断、传输数据是否完整、传输速度是否符合标准等。
- 蜂窝网络连接:在不同的运营商网络环境下(如 4G、5G 网络),通过拨打测试电话、发送短信、使用网络数据(如浏览网页、下载应用)等方式来检测手表蜂窝网络功能的质量,包括信号强度、通话质量、数据传输速率等。
- 通知提醒:从手机端发送各种类型的通知到智能手表,检查手表是否能够及时接收、准确显示通知内容,并且在清除手机端通知后,手表端的通知是否也能同步清除。
- 智能交互功能检测
- 语音交互:在不同的环境噪音条件下(如安静环境、嘈杂环境)进行语音唤醒和语音指令测试,记录语音唤醒成功率(唤醒次数 / 尝试唤醒次数 ×100%)和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正确识别指令次数 / 发出指令次数 ×100%)。
- 触控操作:通过专业的触控测试软件,在手表屏幕上模拟各种触控操作,如单点点击、多点触控、滑动等,检测触控响应的延迟时间(从操作到系统响应的时间间隔)和准确性(是否按照预期的操作执行)。
- 手势操作:佩戴手表进行抬手亮屏、翻转手腕静音等手势操作的测试,记录手势识别成功率(成功识别手势次数 / 做出手势次数 ×100%)和稳定性(在不同佩戴姿势、运动状态下是否能够正确识别)。
(二)硬件检测
- 外观部件检测
- 表壳:使用卡尺等工具测量表壳的尺寸,与产品规格进行对比;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感检查表壳外观质量,使用硬度测试工具检测表壳材质的硬度是否符合标称材质的特性。
- 表带:用尺子测量表带长度,观察表带材质的纹理、色泽等判断是否与标称材质一致;通过拆卸和安装表带操作来检查其是否方便更换;对表带连接部分进行拉力测试,检测其牢固程度。
- 屏幕:使用专业的屏幕测试工具(如屏幕测试仪)来测量屏幕尺寸、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对比度、亮度等参数,通过点亮屏幕,在全黑和全白背景下肉眼观察是否存在坏点、亮点。
- 内部组件检测
- 芯片:通过专业的芯片性能测试软件,对芯片的处理速度(如运行简单应用程序、复杂算法的时间)、功耗(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量消耗)等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芯片厂商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
- 传感器:对于传感器精度检测,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可以使用高精度的惯性测量单元(IMU)作为标准设备,将智能手表和标准设备固定在同一测试平台上,同时进行运动(如旋转、直线加速等),对比两者输出的数据,计算误差。对于心率、血氧等传感器,按照前面健康监测功能检测的方法进行精度测试。
- 电池:通过专业的电池容量测试设备来检测电池实际容量与标称容量的差异;通过模拟不同的使用场景(如持续亮屏、频繁使用功能等)来测试续航时间;使用充电测试仪检测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是否过热、是否有过充保护)。
(三)软件检测
- 操作系统检测
- 稳定性测试:通过长时间(如 72 小时)运行手表操作系统,同时频繁开启和关闭应用、切换功能等操作,观察是否会出现卡顿、死机、自动重启等异常情况。
- 应用兼容性测试:选择市场上常见的各类智能手表应用,在手表上进行安装、运行、更新操作,检查是否出现兼容性问题,如应用无法安装、无法正常打开、功能无法使用、闪退等情况。
- 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检测
- 界面布局:邀请不同年龄段、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进行试用,收集用户对界面布局的反馈,如是否便于查看信息、操作是否方便等,同时观察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行为,判断界面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用户操作习惯。
- 个性化设置:测试不同的个性化设置选项,如更换表盘、调整功能布局等,检查设置过程是否简单易懂,设置后的效果是否符合用户预期,是否能够快速恢复默认设置等。